
河北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
(2021-2025年)
(此件公開發布)
二〇二二年八月
目 錄
總 則
河北省礦產資源稟賦條件較好,所處區位特殊,在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中具有重要的資源環境支撐作用。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一步加強全省礦產資源管理,實現礦業高質量發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21—2025年)》《河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法規及規劃,結合全省礦產資源賦存特征、開發利用與保護現狀和礦業管理的相關政策,制定《河北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全面落實國家能源資源安全戰略,安排部署全省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礦業綠色發展工作?!兑巹潯肥羌訌姾透纳频V產資源宏觀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依法審批和監督管理地質勘查、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活動的重要依據,是推進和實現礦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導。編制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專項規劃和市縣級礦產資源總體規劃應遵循本《規劃》。涉及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活動的相關行業規劃,應當與本《規劃》相銜接。
《規劃》適用范圍為全省所轄行政區域。
《規劃》基期為2020年,規劃期為2021—2025年,目標年為2025年,展望到2035年。
第一章 規劃基礎
河北省地處華北,內環京津,東臨渤海,西倚太行,北跨燕山,東南部為廣闊的河北平原,位于東經113°27′至119°50′,北緯36°05′至42°40′之間,陸域面積18.88萬平方千米。2020年末常住人口7461.02萬人,全省生產總值36206.90億元。
第一節 礦產資源概況及開發現狀
礦產資源賦存比較豐富。河北省是礦產資源大省,已發現各類礦產130種,列入《2020年河北省礦產資源儲量表》的73種,礦產地1530處,其中大型217處,中型360處,小型953處。煤炭、鐵礦、金礦、鉬礦、水泥用灰巖、冶金用白云巖、地熱等資源儲量豐富,其中鐵礦資源量全國排名第3位。
主要礦產分布相對集中。礦產資源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和燕山山區,區域特色明顯。煤炭主要分布在唐山、邯鄲、邢臺、張家口,鐵礦主要分布在唐山、邯鄲、邢臺、承德,金、銀等貴金屬礦產主要分布在唐山、張家口、承德、石家莊,鉛、鋅、銅、鉬等有色金屬礦產主要分布在張家口、保定、承德,石灰巖、白云巖等建材類非金屬礦產主要分布于淺山區,地熱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平原中北部。
勘查開發程度總體較高。全省已開發利用礦產地1056處,占總數的69.02%。探礦權627個,勘查礦種以鐵礦、金礦、多金屬礦、地熱為主。固體礦產采礦權1989個,其中大型規模186個,中型300個,小型1503個;開采礦種以鐵礦、煤炭、金礦、建材非金屬礦為主;地熱、礦泉水采礦權450個。
礦業經濟支撐作用重大。2020年全省規模以上非油氣采選業增加值1609億元,從業人數15萬人。礦業開發有力支撐了鋼鐵、建材、能源等產業經濟健康穩定發展,保障了京津冀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的基本需求,促進了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第二節 上輪規劃實施成效
《河北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16—2020年)》實施以來,較好完成了設定的各項規劃目標任務,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成效顯著,有力促進了全省礦業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改善。
基礎地質工作持續加強。基礎地質調查研究程度不斷提高,山區1︰5萬區域地質調查覆蓋率92%,山區1︰5萬地球化學調查覆蓋率51%,1︰5萬生態環境地質調查程度大幅提升,完成部分重點市縣1︰5萬水文地質調查等,為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及礦產資源勘查、生態環境保護等提供了基礎地質支撐。
礦產勘查工作成果顯著。礦產資源勘查規劃目標超額完成,新發現懷安縣朱家洼鉬多金屬礦、張北縣義哈德石墨礦、興隆縣花市銣稀有金屬礦、滄縣巖鹽礦等重要礦產地19處,鐵礦、金礦、鉬礦、鉛鋅礦、銀礦、螢石、巖鹽等礦產增儲明顯。清潔能源礦產勘查取得重大成效,系統開展平原區地熱勘查,基本查明地熱賦存狀態和熱儲特征,新發現37處淺埋區基巖熱儲,完成58個地熱集中開采區和雄安新區預可行性勘查評價,唐山馬頭營4000米深處發現150℃干熱巖。
礦產開發強度調控有力。礦產開發總量控制目標基本實現,通過礦山關閉和產能置換,壓減煤炭產能5590萬噸,鐵礦、金礦、銀礦、鉛鋅礦、鉬礦、水泥用灰巖、建筑石料用灰巖、建筑用白云巖等礦產產量顯著下降,達到了預期目標。
礦業結構調整成效明顯。礦山減量化管理及結構優化目標圓滿完成,全省磚瓦用粘土、石膏礦山全部關閉,部分煤炭及建材非金屬礦山依法有序關閉退出。固體礦山數量由2015年的3154個減少到1989個,減少37%。大中型固體礦山占比達到24.43%,提升13.6個百分點。全省煤、鐵、金等主要礦產礦山“三率”水平達標率90%。
綠色礦山建設持續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對礦業綠色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示范區建設初見成效。全省75家礦山納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87家礦山納入全省綠色礦山儲備庫。承德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穩步推進,區內32家礦山納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
礦山地質環境顯著改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任務超額完成。先后實施露天礦山污染深度整治、露天礦山污染持續整治三年作戰計劃和礦山綜合治理攻堅行動等系列專項行動,不斷加大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力度,積極探索修復治理模式,共修復治理責任主體滅失礦山跡地3705處,面積16593公頃,新建、在建礦山地質環境實現全面治理,生產礦山實現邊開采邊治理,閉坑礦山和政策性關閉礦山破壞的環境得以有效治理恢復。
在上輪規劃實施取得成效的同時,仍存在著地質勘查市場活力不足,大宗礦產資源保障程度偏低等問題,尤其是鐵礦和建筑石料類礦產供需矛盾突出。
第三節 形勢及要求
“十四五”時期,是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的關鍵階段,是生態環境深度治理期、礦業轉型升級攻堅期、高質量發展提升期。礦業發展需要融入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落實國家能源資源安全戰略,開創河北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新局面,重塑礦業開發保護新格局。
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礦業必須高質量發展。隨著生態文明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深入推進,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和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建設不斷加快,資源環境形勢依然嚴峻。需要正確處理好局部與整體、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加強礦產資源開發管理,優化礦山開發布局結構,加大礦山環境綜合治理力度,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全過程,加快形成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礦業開發新模式。
現代化經濟強省建設,要求礦產資源必須穩定供給。省內鐵礦國外依存度較高,不利全省鋼鐵業及下游產業穩定發展。建筑用砂石類礦產供求緊張,影響京津冀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為保障省內和京津、雄安新區經濟建設需要,必須加大找礦力度,增加重要礦產資源儲備,適度開發煤、鐵、建材類非金屬等大宗礦產,充分利用國外、省外礦產資源,保障礦產資源持續穩定供應,滿足經濟發展基本需求。
礦產資源管理改革,要求礦業必須創新驅動轉型升級。隨著全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入深化期,經濟增長從資源要素依賴逐漸向創新驅動發展轉變,礦業必須突破傳統發展路徑,堅定走轉型升級、節約集約、高質量發展之路。創新礦產資源管理,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采選和礦山生態修復的技術創新,推動礦山企業整合重組,不斷提升資源規模效益和綜合利用水平,實現全省礦業綠色低碳、健康可持續發展。
第二章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規劃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部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穩定礦產資源供給為目標,以推進資源合理利用與保護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優化開發布局,加快結構調整,強化開發管控,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礦業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為持續抓好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強省、美麗河北提供能源資源保障。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科學調控,穩定資源供給。依據資源稟賦條件、經濟社會需求、環境承載能力,科學調控煤炭、鐵礦、建筑石料類礦產開采總量。加強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加快找礦突破,實施礦產資源戰略儲備,提高重要礦產資源供給風險應對能力。
——堅持生態優先,推進綠色發展。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堅持礦業綠色勘查開發,處理好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實現礦業綠色低碳發展。
——堅持節約集約,促進高效利用。優化勘查開采布局,調整開發利用結構,推進礦業轉型升級。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轉變礦產資源利用方式,節約集約利用礦產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